大祚榮 (テ・ジョヨン 대조영 Dae Jo Young ) スライドショー

2011022410:00

大祚榮대조영



根據《舊唐書》和《新唐書》的記載:姓「大」氏,粟末靺鞨部(滿洲先祖)人,粟末靺鞨酋長乞乞仲象之子。曾依附於高句麗(古東北高氏家族,非後世朝鮮半島之王氏高麗),高句麗被唐滅後脫離高句麗,創立渤海國(北邵國)。

高句麗滅亡後,粟末靺鞨大祚榮在696年營州東徙東牟山,擁兵自立,並於698年割據其地自封為,建震國,自立為振國王,遣使通於突厥705年接受唐朝招安,向唐朝稱臣,實現了和解。713年正式得到唐朝冊封,成為渤海郡王,同時兼領「忽汗都督府」都督的職務。大祚榮建國後極力保持外交上的和平:除了向唐朝稱臣修好之外,也盡力保持與突厥契丹新羅日本的友好關係。由於渤海國位處強國之間,所以成為了除日本以外的四個政權之間的緩衝區。正是由於大祚榮的睦鄰政策才使渤海國得以在初唐之時保持獨立。719年被殺,其王位由兒子大武藝武王繼位,諡號為高王

渤海國是中國古代東北地區靺鞨族的一支粟末靺鞨人為主所建立的政權。粟末靺鞨本是公元7世紀前後靺鞨族的分支之一,其名稱來自古代通古斯語Songwa waijoi(讀 松瓦歪絕)的音譯,粟末是松花江的簡稱,靺鞨唐音讀作未羯(weì jié)指山林部落,粟末靺鞨本意即天松花江流域的山林部落,15世紀以後轉化為滿語Songgari weiji(讀 松阿里窩節)。靺鞨族是今天滿族一脈相承的祖先,為中國具有悠久歷史的一個古老龐大的民族,先秦時稱肅慎,漢晉時稱挹婁,南北朝稱勿吉,隋唐時期由音譯勿吉轉寫為靺鞨,該民族操古通古斯語,屬肅慎族系。世居白山(或稱不咸山、徒太山、太白山、長白山)黑水(今黑龍江中下游以及支流松花江北段)之間。隋朝時靺鞨擁有數十個部落各自為政互不統屬,較大的有:白山、粟末、號室、伯咄、黑水、安車骨、拂涅、鐵利、窟悅、等,其中粟末靺鞨與黑水靺鞨兩部最為強盛,尤其是粟末靺鞨由於地處富饒的松花江流域與隋朝、突厥、高句麗的交通十分便利文經濟化交流頻繁,因此在靺鞨族各部中最為發達,原始的部落氏族體系逐漸解體社會階級分化初步形成,這便為大祚榮建立渤海政權創造了必須的社會基礎。


大祚榮》(韓文대조영)是韓國KBS電視台2006年9月16日開始,到2007年12月23日,韓國時間逢星期六、日,晚上9時40分播出的大河連續劇,全劇長達134集,劇集描述大祚榮建立渤海國的情況。


相關書籍介紹


正史書籍

渤海國志

渤海國698年926年) 位於今中國東北地區東部、朝鮮半島北部以及今俄羅斯濱海邊疆區,被史學家稱為「海東盛國」。高句麗新羅的聯軍滅亡之後,698年,原高句麗大將粟末靺鞨酋長大祚榮在高句麗故地建立起「震國」,713年,更名為「渤海國」。其人民主要是渤海人。渤海國自稱自己為高句麗的繼承國。渤海國與統一新羅朝鮮半島歷史上稱為南北國時代。926年渤海國被契丹所滅後,其北部絕大部分領土被契丹吞併,以其地為東丹國;一小部分南部領土則被高麗吞併。

統治地區在盛時包括吉林省大部,遼寧黑龍江省部分地區,俄羅斯沿海州的南半部以及朝鮮半島北部。

渤海國石碑


渤海國壁畫


渤海國遺址


高句麗全盛時期之疆域


渤海國後期疆域 契丹崛起後之國土


最近相關訊息


韓國建造具有隱形功能的驅逐艦"大祚榮"號
2003年11月14日10:01

  國際在線報道:韓國建造的4500噸級多用途驅逐艦“大祚榮”號進水儀式12日在慶尚南道舉行,韓國國防部長曹永吉和軍部人士以及大宇造船公司的負責人等有關人員參加了該儀式。

  “大祚榮”號驅逐艦長149.5米、寬17.4米,裝載中程艦對空導彈SM-Ⅱ和RAM,從而提高了防空能力。另外,該艦艇的武器裝備有5英寸主炮、30㎜機關炮、 兩架防潛武裝直升機等。

  該艦艇的最大特點是具有船體隱形功能,比其他艦艇大大減少被雷達追蹤的危險,還大幅提高了防御生化武器的能力,從而提高增加了船員生存的可能性。

  韓國海軍於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進行建造韓國國產驅逐艦項目。該項目的第一階段裡,已建造出“廣開土王”號等3艘3000噸級驅逐艦,第二階段又建造了“李舜臣”號和“文武大王”號驅逐艦。這次建造的“大祚榮”號是該項目第二階段的第三艘艦艇。(金東光)

http://www.people.com.cn/BIG5/junshi/1077/2189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