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歲 說明

2011020310:00

六十甲子-太歲星君

中國傳統習俗認為,每年都有一位神明掌理當年凡間的一切福禍吉凶,是為太歲。太歲神,原本為道教的星辰尊稱,簡稱為「太歲」,或稱為「歲神」、「歲君」等,是諸神中最具權力的年神,有「年中天子」之稱,統攝眾神。太歲共有六十位之多,按六十甲子輪流值歲,總稱為「值年太歲」。

太歲原本為星名,是中國古代天文和占星中,虛擬的一顆與歲星相對並相反運行的星。根據中國古代的天文曆法,歲星指的是木星。

歲星由西向東沿着黃道( 繞太陽運行的軌道)運行,每十二年一個週天( 繞太陽一週)。古人將黃道等分為十二段,各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命名,稱為一次,歲星大約每年行一次。而與歲星相反方向運行的太歲星,則配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以太歲所在位置紀年。

將歲星和太歲星的紀年結合起來,編成了「太歲紀年法」。以天干地支循環相配紀年,由甲子起至癸亥止,每六十年為一迴圏,稱為「六十甲子」。太歲神是主管太歲神星的神靈,因此六十太歲,便有六十位太歲神,各以太歲命名,稱甲子太歲、乙丑太歲等等。

晋封六十有德之士

後來,道家陸續晉封有德之士為太歲。相傳,最早晉封的是太歲總管殷郊。殷郊是商朝殷紂王的長子,為姜后所生。姜后懷孕時遭紂王拋棄,孩子誕生後取名為殷郊。殷郊長大成人後,為生母報仇,協助周文王討伐紂王,大義滅親。因討伐有功,被姜太公封為「治德太歲」。

及後東漢劉秀起義成功,晉封多名戰將為「二十八宿歲」。最後,共六十位有德之士獲封為六十甲子的值年太歲,各有其姓名,從甲子年的金赤大將軍到癸亥年的虞程大將軍,順序值年。

丁亥年的值年太歲是封濟大將軍。封濟大將軍降生在明朝湖廣( 湖南廣東二省)地區,又名封益。在明洪武年間科考中舉人,任湖廣岳州(即今湖南岳陽)知府。當時,鄉民聚結成為盜賊,連續多年均未能平息。

封濟上任後,親身到盜賊的盤踞地,感化盜賊。盜賊們見知府親身到來,各人皆拋棄武器,跪地叩拜,願意接受招撫,從此擾攘多年的盜賊之禍害得以解決。此外,封濟還設置義以備荒年之需,遇有災荒之年,為百姓開倉放糧,以防止荒年之亂。皇帝嘉許封濟為政親民,提拔他出任戶部侍郎。

賦予大將軍稱號

太歲多為武將出身,因此在稱謂上全部賦予「大將軍」的封號。而每位太歲的塑像各有不同的神情動態,手執的法器亦有所不同,暗示了該年的流年運程。例如太歲持筆,代表該年會有政治變動;若持槍執劍,則表示該年要奮發圖強。

書云:「太歲如君, 為眾神之首,眾煞之主, 有如君臨天下,不可冒犯。」由於太歲神位高權重,古人對祂非常敬畏,惟恐觸犯了祂而遭降災禍。為避免得罪太歲神,在沖犯太歲之年,人們都會在新年開春期間拜太歲神,祈求新一年平安順利,逢凶化吉。

攝太歲習俗由來

至於「攝太歲」的習俗,則早在金朝已出現。相傳金朝章宗元年,瑞聖皇太后得了一場急病,藥石無靈,惟有寄託神靈,遂向皇太后的本命太歲「丁卯年耿章大將軍」祈福,其後竟不藥而癒。章宗為報答神恩,下令建廟供奉六十位太歲。自此,「攝太歲」這個習俗,在民間開始廣泛流傳。清代以後就變成祭祀太歲神。

以後,江南風水大盛,「鎮宅」的觀念很普及,而太歲則被認為是會帶來凶煞的神衹,因此如果房子的座向不好、或者隨著流年變遷造成風水困厄,就可以使用太歲鎮宅符來鎮煞、改變風水。後來這種安奉太歲鎮宅符的習俗,漸漸變成安奉太歲符,所以現在看到的太歲符,上面也都還有「鎮宅」的字樣。最後脫離原本的鎮宅因素,成為單純的消災解厄宗教活動。

提供了民間廣泛祭祀太歲神以及六十太歲神的由來,並直接促進了安太歲的習俗。

從上述安太歲信仰的來源可以知道,原本安太歲是沖犯太歲的人自行在家裡面進行的,早期安太歲的信徒多於春節前後,在家以紅紙書上「本年太歲星君到此」或「本年太歲星君神位」或「一心敬奉太歲星君」之類字樣,貼在家中,晨昏焚香禮禱。年底時將紙撕下焚化「送神上天」。後來演變成一套安太歲的儀式,如安奉太歲符、太歲神像等。

但是今日社會型態變遷,信徒無法配合晨昏節慶的諸多祭禱,所以幾乎委由各大寺廟安奉太歲,並代為舉行祭祀活動。

十二命宮太歲為每個生肖當年之吉凶神煞

十二宮如下:

一、太歲;二、太陽;三、喪門;四、太陰;五、五鬼;六、死符;七、歲破;八、龍德;九、白虎;十、福德;十一、天狗;十二、病符。

太歲星君

太歲當頭坐,無喜必有禍,宜安奉太歲,此年行事易極端,勿參加與動工儀式,如逢太歲,此年有喜事則行事順利.太歲年不宜婚嫁.,少變動,謹慎保守,少與人衝突.太歲者及六十甲子值年之歲神,掌理人間之禍福,道家以其當值一歲之主宰,故稱之為歲君,即值年太歲,其按年輪值六十甲子之歲神. (宜安奉太歲)

太陽星君

吉祥年,過去黴運之事都被化解,一掃而空,運氣順暢,正當光明之事都很容易成功。雖然有財利,不宜冒險投機賭博,以免破大財,太陽旺于夏,男人運程佳,女人防色狼,夫妻不和。(三月十九日拜太陽星君吉)

喪門星君

不宜參加喪禮或食喪物。此年六親內易有喪事上門,六親孝服家小病痛,破財難免。

太陰星君

太陰當權,陰盛陽衰,女吉男不吉,恐貴極反否,應注意言行,切勿驕縱逞強,不宜深夜行夜路易出事。男人防美人計,防被女友拋棄。(八月十五夜拜太陰星君吉)

五鬼星君

即官符星,此年閒事少管,勿貪杯好酒,忌進賭場,勿與他人有金錢往來,易招惹官司損財,或招人暗算。言談謹慎,易得罪小人。 (宜祭化)

死符星君

即是非星,不探喪家,不宜參加喪禮,避見死屍,易招惹官災,訴訟等事,受傷,不利於合夥投資做生意,防被偷盜,切勿探視重病之人,俗稱探病替人病替人死。

歲破星君

太歲逢沖,有吉也凶,主災禍纏綿,易生曲折而破財損運,及財物被盜。或官事,或糾紛,或疾病,或失信等事。親友負義,求財求利事與願違。忌動土修房屋及婚嫁。(宜安奉太歲)

龍德星君

去年的黴運已經消逝,財氣勝過去年,是得意的一年,諸事皆吉。災禍不生,猶如錦上添花,家庭美滿。

白虎星君

如遇此星君值年,應該防止意外血光,尤其是車禍,家中不和,朋友翻臉,是非纏身,破財難免。(宜祭化)

天狗星君

即竊盜星,不利遠行,少出門,出外不宜,易招遇小人陷害。防盜賊破財,血光之災,官司等。遇事不要逞強或輕舉妄動。(宜祭化)

病符星君

病符星君無孔不入,勿探病,有病之人遠離之。防流行病,忌入病家探視,回避祭儀,此年多到廟堂拜佛,少到公共場所。

安太歲的信仰與習俗的由來─李豐楙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基於仰觀俯察而形成素樸的宇宙觀,就是將空間方位化、秩序化,將時間條理化、整齊化,因而星辰運行的躔度與時間循環的次序、與人類的生命就成為柤互感應的關係,即中國人的有機體宇宙論。

從殷商的甲骨片上,既已出現天干、地支的符號,顯示當時即有成套的干支秩序,至於使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的記年法,也在先秦時期出現,從甲子到癸亥,干支循環相配,六十年為一周,俗稱六十甲子,然後又以六十年為一循環,周而復始,其用無窮,在西曆未傳入中國前,這是頗為方便的計年法(也計月、計日)。

所以國人都按照其本人出生時在六十甲子的干支年計算,稱為本命年、本命元辰,也就是道教吸收民間本有的本命說,而有本命星、本命年、本命日的理論,且將這一理論結合於神統譜中,成為星君信仰。

關於六十甲子的計年法,習慣上又以歲陰(即十二地支)為重,剛好與十二生肖配合,學者根據近年出土的文物參證古文獻,推定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中,早在秦、漢即有取用十二種動物作為肖屬的習慣,與地支搭配,形成十二年一循環的屬相:子為鼠、丑為牛、寅為虎、卯為兔、辰為龍、巳為蛇、午為馬、未為羊、申為猴、酉為雞、戌為狗、亥為豬。所以六十甲子中剛好有五組。

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之後,自成十二年一輪的次序。類此地支、生肖的配合,從木星所在的辰宿,就形成每人出生的本命年,與太歲行值有關的觀念。

國人基於星命思想,既認定出生時與太歲所在的辰宿有感應的關係,因此就根據沖犯原則,而有對年、年沖;對沖的說法。所謂對年、年沖就是正對著自己所屬的生肖年,如肖鼠者逢鼠年、肖牛者逢牛年之類,為年沖值年太歲。

對沖則相隔六年,根據子午、丑未相對的情況,而有鼠─馬、牛─羊等的對沖觀念。國人的思惟習慣中避免沖犯,遇強則摧,有犯宜避,所以一旦本命年沖犯了太歲,不管是年沖或對沖,即是不吉,命運較不順,較易發生凶災,所以民間俗諺有「太歲當頭座,無喜必有禍」的說法。

這是民間通書或廟宇的理解,而根據專業的道長的見解,更詳細地據月令起時,算出更細的沖犯月、日及時辰等,據以解除命中帶厄的情況。

在國人的宗教意識中,固然具有命定的天意決定論的傾向,但也有使用人的智慧、信念等加以轉變、化解的方法,因而形成民俗信仰、儀式等宗教行為。有關太歲的信仰應早在漢代社會中既已普遍流傳,清代學者趙翼在《陔餘叢考》中考證太歲大將軍,就認為「漢書王莽,號其將軍曰歲宿。則以太歲為大將軍,蓋起於新莽矣。」(卷三四)

東晉初葛洪《抱朴子》也提及諾畢太陰將軍的名稱。類此歲宿與大將軍的名號,顯示在前道教時期即已出現太歲神格化的現象。根據《道藏》所收的古道經,諸如《女青鬼律》(力字號)之類,都對各類鬼煞、凶神注明名諱,並能知曉「天下鬼神姓名、衣服綵色、長短」等,因而達到「知鬼神之名皆吉,鬼神不干」的咒術效果。

其中凡有六十甲子日的直(值)煞逆鬼六十人的名諱,也有六甲神逆惡主煞神君的名諱,這是原始社會的名字巫術,在巫術定律中,凡知道鬼神的名字,即可解除鬼神的干犯,因而獲致家居、旅行時的安全。從現存的《山海經》,以及後來道教所搜集的《百鬼錄》等,從巫術到法術,都傳承這一種解除法。

有關太歲神的姓名、衣服綵色及長短等,在道教形成的六朝時期是否也像六十甲子日被記錄於道書中,目前書闕有間、文獻不足徵,仍有待繼續翻檢。但可信已有太歲神,據杜佑《通典》記載,北魏道武帝(三八六~四0九在位)時,已立神歲十二專祀。

也就是十二個太歲神,因為太歲(木星)行經一週天十二年,據其所運行的纏次用以紀年,本就是朝廷天文官的職司,在天象的信仰中,以有將軍名諱的歲神十二作為專祀,用以祈求平安,正是崇道帝王祭祀精神。只是從道教造像史考察,南北朝尚處於萌芽階段,除了已知的元始等天尊的雕像外,無法確知太歲大將軍是否已有雕像?唐朝諸帝崇道者多,惟太歲之祀似不載於祀典。

宋朝則朝野有祭祀太廟的習慣,歐陽修《集古錄》載李康碑云:歲在亥,大將軍在酉。趙翼引周密說「以為即張晏所謂歲後二辰為太陰者也。」可信確有太歲大將軍的說法流傳於民間。比較正式的官方祀太歲,元朝就有祭拜的記載,馬端臨《文獻通考》載:元每有作祭太歲、月將、日值於太史院。

咸宗至元三十一年即位,五月祭太歲於司天台。到明朝開國,洪武二年議建太歲壇壝。據《春明夢餘錄》載,洪武七年甲寅,令仲春秋上旬擇日祭太歲。

而崇道的明世宗在嘉靖八年,令以每歲孟春及歲暮,特祀太歲、月將之神,與享太廟同日。十一年別建太歲壇。由此可知對於太歲的崇祀,已漸成朝廷的祀典。

在民俗與道教的宗教活動中,也是另有一番盛況。《水曹清暇錄》載:正月初八日,俗傳諸星下界,京城內外,庵觀寺院僧道,多攬檀越施主年庚,陳列祭品,為壇而禳,冀得香儀。

在北京最有名的就是白雲觀的元辰殿。據考此殿建於金章宗明昌元年(一一九0),原名瑞聖殿,是章宗為奉祀太后本命元辰而建的;清代重修,改名元辰殿。

民間習稱六十甲子殿,也稱為星宿殿、順星殿。殿中供奉三目四首八臂的斗姥元君-為北斗眾星之母,傳說是龍漢年間周御王之妃,名紫光夫人,生九子;初生二子為天皇大帝,紫微大帝,後生七子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七星。

斗姥兩旁塑有左輔、右弼二神,周圍即是六十元辰像。在民國二十三年小柳司氣太採訪白雲觀,編成《白雲觀志》,即已提到后土殿有亥太歲虞廷大將軍等等。據知現存元辰像的繪圖藏於文物單位中,而新塑的六十元辰像則完成於一九八四年,據王宜娥研究《道教的造像藝術》,稱許為「近年道教造像中較好的作品」。(中國道教總九)

有關道教的造像遺跡,目前在大陸倖存的:凡有宋代及明清時期的造像,其中山西晉城玉皇殿有二十八星君、十二元辰像、十三曜星君像等星君造型,被贊許為稀有珍品,屬於宋元風格,具現唐宋以來彩塑工藝的藝術之美。

而白雲觀的新塑元辰像,是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為落實宗教政策而產生的新造像,除繼承傳統手法外,也受到當代造像風格的影響。近年來台灣採取開放政策,因而道教界人士紛紛前往參訪,乃有機會一賭元辰殿造像之美。

其實崇祀六十元辰遍及全國各地,像過去在廣州金花廟中,也有三十元辰,稱為「當年太歲至德尊神」,讓民眾對當值的歲神,因犯年沖或對沖者膜拜、祈求,用以避凶趨吉。

閩粵地區也有同一習俗,在民間習用的通書或農民曆中都有當年太歲神的名諱,因而台灣的漢人社會也傳續同一慣習,而有「安太歲」的習俗。可見這是流傳久遠而廣闊的宗教、民俗。

民間社會既有流年歲神的信仰習俗,且都有各各值年的大將軍名諱,比較白雲觀元辰殿所列出的大將軍名諱,與台灣民間流行的通書、道士手抄的道學雜記,就可發現其中小有出入。因為類似口傳、手抄的資料,既無法找到較早期的版本,也就無從確定各地區所據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