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蘭亭序

2011020310:00

蘭亭序全文 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序》又名《臨河序》《蘭亭集序》《禊帖》等,28行,324字。東晉永和九年(353)王羲之書,米芾譽之為“天下行書第一”。真跡殉葬昭陵,有摹本、臨本傳世,以“神龍本”最佳。此帖用筆以中鋒為主,間有側鋒,筆畫之間的縈帶,纖細輕盈,或筆斷而意連,提按頓挫一任自然,整體佈局天機錯落,具有瀟灑流麗、優美動人的無窮魅力"此帖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現已失傳,坊間流傳,《蘭亭序》在王羲之死後的二百七十年間在民間珍藏,後唐太宗從民間賺進禦府,太宗李世民對《蘭亭序》愛不釋手,稱其書“盡善盡美”,“置於座側,朝夕觀覽”,遂遺命以《蘭亭集序》帖殉葬。從此真跡失傳。還有一些其他的說法,不過在我讀小學那個年代,書法老師就以一句遺憾美道破這些爭論。好在唐太宗李世民于貞觀十年,曾讓人摹拓十本以賜近臣。一般認為在所有臨摹本中,馮承素的墨跡摹本最為神似。而後世臨摹《蘭亭序》的版本不下數百種。還有各類木石鐫刻本,摹本,臨本。這其中不乏大家之作,也有文人雅士的追捧。而最有名的幾副臨本除了剛才提到的馮承素神龍本外,還有《定武蘭亭》,傳為歐陽詢所臨摹等,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也有摹本,記得毛澤東也曾有臨本。

《蘭亭集》與《蘭亭序》是不同的,《蘭亭序》是為《蘭亭集》而作的序,此序出自王羲之之手,而《蘭亭集》卻是一本由37首詩組成的詩集,關於《蘭亭集》的來由是這樣的:東晉永和九年(西元353年)的三月初三,當時任會稽內史、右軍將軍的王羲之邀請謝安、孫綽、孫統等四十多位文人雅士聚于會稽山陰的蘭亭修躒,曲水流觴,飲酒作詩。眾人沉醉於酒香詩美的回味之時,有人提議不如將當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詩,彙編成集,這便是《蘭亭集》。這時眾人又推王羲之寫一篇《蘭亭序》。王羲之酒意正濃,提筆在蠶紙上暢意揮毫,一氣呵成。這就是名噪天下的《蘭亭序》了。







周杰倫 - 蘭亭序
作詞:方文山 / 作曲:周杰倫
蘭亭臨帖 行書如行雲流水
月下門推 心細如妳腳步碎
忙不迭 千年碑易拓卻難拓妳的美
真跡絕 真心能給誰

牧笛橫吹 黃酒小菜又幾碟
夕陽餘暉 如妳的羞怯似醉
摹本易寫 而墨香不退與妳共留餘味
一行硃砂 到底圈了誰

無關風月 我題序等妳回
懸筆一絕 那岸邊浪千疊
情字何解 怎落筆都不對
而我獨缺 妳一生的了解

(無關風月 我題序等妳回 懸筆一絕 那岸邊浪千疊
情字何解 怎落筆都不對 而我獨缺 妳一生的了解
無關風月 我題序等妳回 懸筆一絕 那岸邊浪千疊
情字何解 怎落筆都不對 獨缺 妳一生了解)

彈指歲月 傾城頃刻間湮滅
青石板街 回眸一笑妳婉約
恨了沒 妳搖頭輕嘆誰讓妳蹙著眉
而深閨 徒留胭脂味

人雁南飛 轉身一瞥妳噙淚
掬一把月 手攬回憶怎麼睡
又怎麼會 心事密縫繡花鞋針針怨懟
若花怨蝶 妳會怨著誰

無關風月 我題序等妳回
懸筆一絕 那岸邊浪千疊
情字何解 怎落筆都不對
而我獨缺 妳一生的了解

無關風月 我題序等妳回
手書無愧 無懼人間是非
雨打蕉葉 又瀟瀟了幾夜
我等春雷 來提醒妳愛誰




永 和 九 年 , 歲 在 癸 丑 , 暮 春 之 初 , 會 于 會 稽 山 陰 之 蘭 亭 , 修 禊 事 也 。 群 賢 畢 至 , 少 長 咸 集 。 此 地 有 崇 山 峻 嶺, 茂 林 修 竹 , 又 有 清 流 激
湍 , 映 帶 左 右 , 引 以 為 流 觴 曲 水 , 列 坐 其 次 。 雖 無 絲 竹 管 絃 之 盛 , 一 觴 一 詠 , 亦 足 以 暢 敘 幽 情 。

是 日 也 , 天 朗 氣 清 , 惠 風 和 暢 , 仰 觀 宇 宙 之 大 , 俯 察 品 類 之 盛 , 所 以 游 目 騁 懷 , 足 以 極 視 聽 之 娛 , 信 可 樂 也。

夫 人 之 相 與 , 俯 仰 一 世 , 或 取 諸 懷 抱 , 悟 言 一 室 之 內, 或 因 寄 所 託 , 放 浪 形 骸 之 外 。 雖 趣 舍 萬 殊 , 靜 躁 不 同, 當 其 欣 於 所 遇 , 暫 得 於 己 , 快 然 自 足 , 不 知 老 之 將 至。 及 其 所 之 既 倦 , 情 隨 事 遷 , 感 慨 係 之 矣 。 向 之 所 欣 ,俛 仰 之 間 , 已 為 陳 跡 , 猶 不 能 不 以 之 興 懷 。 況 修 短 隨 化, 終 期 於 盡 。 古 人 云 ︰ 「 死 生 亦 大 矣 。 」 豈 不 痛 哉 !

每 覽 昔 人 興 感 之 由 , 若 合 一 契 , 未 嘗 不 臨 文 嗟 悼 , 不 能 喻 之 於 懷 。 固 知 一 死 生 為 虛 誕 , 齊 彭 殤 為 妄 作 , 後 之 視 今 , 亦 猶 今 之 視 昔 , 悲 夫 ! 故 列 敘 時 人 , 錄 其 所 述 ,雖 世 殊 事 異 , 所 以 興 懷 , 其 致 一 也 。 後 之 覽 者 , 亦 將 有 感 於 斯 文 。  



白話文翻譯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西元三五三年),歲次癸丑,農曆三月初,為了舉行修褉之典,大家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聚會,賢達之士都到齊了,年輕的,年長的全都聚於此。這裡有高山峻嶺,茂密的樹林,修長的竹子,又有清澈而湍急的水流,流水環繞,波光映照,把水引成環曲的小渠,將酒杯放在紆曲的水面上,任其漂流,酒杯止於何處,就由坐在一旁的人取飲,大家依次坐在曲流旁飲酒雖然沒有好聽的音樂助興,可是一面飲酒一面吟詩,也足夠暢暢快快地抒發幽雅的情懷。

這一天,天清氣朗,空氣清新,吹著溫和的風,倍覺舒服暢快。抬頭可以看到寬廣的天地;低頭可以感到萬物的繁盛。觀賞景物開暢胸懷,足夠讓耳目得到最高的享受,實在是一件愉快的事。

世上的人相處,在一輩子當中,有些人把心中的抱負,在一室之內對知己傾訴;有此人因個人的興趣而寄託情懷,便放蕩逍遙,以追求生活規範以外的自性與快樂。他們雖然志趣不同,靜動有異,但當他們喜歡上某種情境時,卻能暫時感受到心靈上的快意,愉悅地感到滿足,不知年歲即將老去。

等到興趣一過,對所追求的事物感到厭倦時,心情便隨著環境的改變而變化,感慨也跟著來了。先前所喜歡的,轉眼間已成為過往陳跡,光是這種對事物的厭倦就能使人感慨不止,更何況是面對生命的無常呢?生命有長有短那是造化的安排,但最後的結果都不免於死亡。古人說:死與生都是大事,怎能不令人深感痛心!

每次看到古人作品感慨的緣由,與我感歎的相符合時(都是為世事無常,人生苦短而感歎),沒有不對著這此文章而歎息悲傷,心裡卻不明白這是為什麼。這才知道把死與生看成一樣的說法是虛妄荒誕的。把長壽的人和短命的人看成沒有分別是胡言亂語的。後人看現在,也如同現在人看過去一樣,唉!真是可悲啊!所以我就列敘了當時一起集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即使將來時代不同,世事有差別,但詩人們抒發情懷的方式都是一樣的。後世讀我這篇文章的人,對這些詩文也會產生一番感慨吧!